如題
預告年後主題:讀吧!世界村
導讀者:貓頭鷹老師老師
時間:2月23日晚上7點半到9點半
地點:線西關懷中心(彰化縣線西鄉中正路277號)
詳見內文說明




參考資訊

讀吧!新加坡做到了

文/康錦卿 圖/天下雜誌提供
新加坡國家圖書管理局閱讀推廣處處長高麗連,4年來辦過1,200個活動,讓超過11萬人重溫書香。

「讀吧!新加坡!/READ!Singapore」,是新加坡國家圖書館從2005年起,針對15歲以上的民眾推動全民閱讀的重要活動,在每年的5月開始、8月結束。
新加坡國家圖書管理局閱讀推廣處處長高麗連是這項活動的幕後推手。2005年起,她曾號召3,000名志工帶領7,500位孩子閱讀,也曾透過1,200 個活動、1,000多名合作夥伴,帶領超過11萬民眾,包括計程車司機、髮型師、學校老師、年輕人、醫療護理人員等組讀書會。現在她更與新加坡航空業者合 作,機上服務招呼除了傳統的「Coffee or Tea」外,更多了一項「Books」的選擇。以下幾個例子,讓我們看看新加坡是怎麼做到的!

故事1:
Taxi師傅要50來百餘位

「德士(Taxi)師傅讀書會」,是新加坡推動全民閱讀運動中很特別、很成功的例子。2005年的「馬拉松閱讀」可辦到半夜12點,高麗連心想「這麼晚, 還有什麼人在活動呢?」一想就想到計程車司機,於是透過司機協會,在晚上11點邀請50位司機來參加讀書會,並準備司機的最愛——50份的潮洲粥當消夜, 還請電台DJ號召,結果當夜有100多位司機來到圖書館,潮州粥都不夠吃。
有司機說:「你知道我來參加1小時讀書會,少賺多少錢嗎?」但這位司機接著說:「不過沒關係,我很高興,這是我生平第一次參加讀書會。」兩個月後,15位 司機第一次召開「德士師傅讀書會」。高麗連請每個人下回再帶一個人來,現在還開放給一般民眾參加。今年夏天,讀的是《三國演義》。

故事2:
遊說髮姐每3周剪一次

2006年,高麗連收到一堆出版商的贈書,她親自把書送到髮廊,美髮小姐們很納悶:「送我們書幹嘛?」高麗連熱心推廣:「希望你會讀,也可和顧客分享書的內容。」小姐們皺眉:「我們好不容易才和書脫離關係
,還要讀什麼書?No. Thank You. 」為了推廣,高麗連特別留短髮,每3周就去剪一次,每次都只剪一點點,順便送書去。
後來,高麗連認得一家知名髮廊總裁,想法獲得支持,終成立一個美髮師的讀書會。

故事3:
電玩迷來參加《赤壁》讀書會

高麗連說,沉迷電玩的人,多半不愛閱讀。為了吸引玩電玩遊戲的人來參加讀書會,她把熱門電玩遊戲《三國》和小說《赤壁》做連結,為了讓孩子體會原來電玩遊戲的背後有這麼精彩的故事和小說,她不但辦了導讀《赤壁》的讀書會,也請大家看電影《赤壁》。

故事4:
風箏賽導讀《追風箏的孩子》

《追風箏的孩子》,一本描述阿富汗兩個小孩友誼的暢銷書。富家少爺和窮僕人小孩一起在喀布爾放風箏的想像畫面,讓高麗連推廣閱讀的同時,在校園舉辦風箏圖案設計比賽、到野外辦放風箏比賽…把平面的閱讀
活動立體化了。

故事5:
為禮物拉爸爸去圖書館

這個活動的名稱是:「1 0 0 0 0 Fa t h e r s Reading!(一萬個爸爸讀書活動!)」。高麗連在圖書館裡辦抽獎,獎品是小孩子們喜愛的小禮物。孩子們為了小禮物,會一直拉著爸爸去圖書館,寫讀後心得參加抽獎。也因此製造父子共讀的機會,3年下來,總共有1萬8,000個爸爸參與,遠超過預期目標。

故事6:
為共讀一本書譯4語言

《人生有夢天地寬》是一本書名,是高麗連推廣閱讀的宗旨,也是「讀吧,新加坡!」2009年的主題。
看到國外推廣的「一書一城」(One Book One City),高麗連知道這個計畫很好,但不適合移植到新加坡,因為新加坡是多元種族和語言的國家,不能只選一本書,一開始他們每種語言都選3本(3本英 文、3本馬來文、3本泰米爾文、3本中文),後來他們希望透過閱讀促進種族和諧,就改為選書後再譯成4種語言,讓不同種族的國人可一起討論同一個故事,促 進大家的感情。




提升人文心靈素質‧仁嘉隆要變“讀村”

  • 通過有益身心的活動可以讓青少年遠離損友,誤入歧途,因此東禪寺將提供更多活動予村內青少年。目前村內青少年每逢週日都會在東禪寺學習24節令鼓。(圖:星洲日報)

  • 約有30名社團代表、警官、寺廟代表等出席“關心仁村毒品時間警民對話會”;前排右4起為黃世交、李慶泉及覺誠法師。(圖:星洲日報)

  • 覺誠法師:為了讓青少年有更多的活動場所,東禪寺將開放寺院內的籃球場供青少年使用,只要青少年身心獲得正面的發展,就能減低誤入歧途的機率。(圖:星洲日報)


1 of 3

(雪蘭莪‧瓜冷)仁嘉隆新村各造誓要除“毒村”污名,改為打造一個真正的“讀村”!

“讀村”即是指閱讀風氣盛,學習風氣強的村鎮。未來,這個“讀村”將致力推廣讀書會,加強人文心靈素質的提昇,讓整個村鎮因東禪寺走向國際化的當兒,也以“讀書村”面向外界。

事實上,仁嘉隆新村仍是一個風情文化濃烈和純樸小鎮,只是被外來的一些負面因素給污染、破壞了,最痛心的是被冠上“毒村”之名。

《星洲日報》早前報導仁村村民的心聲,他們紛紛反駁仁村不是“毒村”。此事件也引起巨大的回響。

村民重視孩子教育

仁村人口約2萬6000人,吸毒者大約100至200名,年齡介於18至30多歲,並未有學生涉及吸毒。

記者早前前往仁村走訪,發現那邊的村民熱情好客,學習風氣不錯,這些年來更栽培出不少的成功企業家和專業人士。

走入仁村發現村裡的家庭都非常重視孩子們的教育,秉持着“窮不能窮教育,苦不能苦孩子”的精神,再辛苦都要將孩子培養成材,所以更為社會培育出不少的學士、碩士及博士。

傍晚時分, 仁嘉隆華小的籃球場更是熱鬧,孩子們相約打籃球、騎着腳踏車在村裡飛馳,好不快樂。至於上了年紀的老伯們則聚集在樹下談笑風生,聯系鄉情。

連辦兩場對話會

地方政經文教團、警方和村長在納悶“毒村”之事當兒,也以正面態度看待此事,他們打破沉默,在短短3天的時間內,連續舉行了兩場對話會,其中一場更邀請了瓜冷警區肅毒組主任李慶泉出席,一起集思廣益,為除“毒村”惡名付出努力。

共有約30名來自當地的姓氏代表、社團代表、寺廟代表、青運代表及體育會代表、村委會代表等出席對話會。

對話會除了重點探討如何將仁村毒品問題改善外,仁村各社團也建議,推行每個社團建立圖書館,推廣讀書會,讓仁村不是“毒村”,而是讀書風氣很強的“讀村”。

開放籃球場供使用
‧覺誠法師(大馬佛光山總住持)

“為了讓青少年有更多的活動場所,東禪寺將開放寺院內的籃球場供青少年使用,只要青少年身心獲得正面的發展,就能減低誤入歧途的機率。

我看到仁村在這些年來發展蓬勃,但是仍然缺少一些商業機構在當地投資設廠,導致村裡許多村民的孩子在學有所成後,難有適合自己的就業機會,所以選擇在仁村以外的地方發展。

因此,我希望能有更多企業家或商業機構來到仁村發展,讓仁村的孩子在畢業後能繼續留在自己的家鄉大展拳腳。”

仁村變“國際化”
‧顏祖耀(雪邦黃金海岸渡假村首席執行長)

“仁村的地理位置讓它在第5至第9大馬計劃下受惠,也成功造就許多國際人才。在機緣巧合下,東禪寺也已將仁嘉隆國際化,吸引全國各地的人慕名而來。

我相信仁村的人都樂見仁村變得“國際化”,提高仁村的知名度。至於“毒村”的說法,則言過其實,毒品是與社會並存的問題,只要家庭教育方面做得好,就能避免問題更嚴重。

所以目前最重要的就是讓未受到毒品荼毒的孩子有更好的發揮,社區及教育機構應停止互相指責,而是應該齊心合作,克服問題。

教導村民做人道理
‧拿督黃世交(瓜冷佛光會會長)

“東禪寺是仁嘉隆的文化中心,村民在這學做人,遵守做人的道理,所以不良的活動必須獲得改造,以幫助那些誤入歧途的人重歸正途。

村裡也設有許多適合青少年運動如羽球、籃球、乒乓等,幾乎所有姓氏公會都有成立樂齡歌演班,所以村民都有適當的管道打發時間。”

再窮不能窮教育
‧陳文新(70歲,退休人士)

“窮不能窮教育,苦不能苦孩子,我以前的家境困苦,但並未因此對孩子有所鬆懈,晚上絕對不讓孩子外出,以免他們受到損友影響。

如今我的孩子全都在外國學成歸來,並投入社會工作。”

沒見過有人吸毒
‧徐佐翰(23歲,會計執行員)

“外間的人說仁村為‘毒村’,但是我在這生活了那么多年從未接觸過毒品,也從未見過有人在村裡吸毒。

我與一般朋友皆在仁村長大,然後一起就讀大學,目前多數的朋友都在吉隆坡或新加坡工作,以豐富自己的人生經驗。”

關心仁嘉隆村對話會

對話會通過兩大重點:
(一) 以行動證明仁村的毒品問題並未那麼嚴重,繼續探討解決方案;
(二) 發揚仁村的希望,讓仁村往好的方向作出改變,別讓一小撮的老鼠屎壞了整鍋粥。

對話會發出兩項勸請:
(一) 吁請村民的孩子在午夜12時過後不要在外游蕩,應該回家以免受到不良的影響。
(二) 勸請青少年不要飆電單車,因為警方已發出通知,將嚴厲取締村裡的飆電單車活動。

星洲日報/大都會‧2010.01.25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貓頭鷹老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