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處:http://www.lihpao.com/?action-viewnews-itemid-98362

【記者游婉琪台北報導】教育部統計,民國70年至今,各縣市中小學因少子化而整併廢校者共有147校,空出的閒置校舍,多半位於偏鄉或生態保留區,如能有效活化再利用,還能作為地方特色中心。

▲魯凱族人馬樂將原鄉萬山部落的茂林國小,改建成為萬山部落傳統工藝展示中心暨社區教室,並開設青少年文化班,帶領部落青少年仿造岩雕從事集體創作,28日在教育部分享校園活化再利用的經驗。(圖文/郭晉瑋)

放棄教職返原鄉

原先居住在高雄市區的魯凱族人馬樂,得知原鄉萬山部落內的茂林國小廢校後,在校長范織欽大力支持下,馬樂放棄幼稚園體適能老師的工作,變賣市區的房子,返回原鄉從事文化保存。

經過一年,馬樂結合族人力量,將茂林國小改建成為「萬山部落傳統工藝展示中心」。透過對部落舊址的考察、耆老訪談及歷史照片蒐集等,馬樂帶領族人撿拾石板,運用自然古法重建一座6:1的石版屋,放在操場展示。

為了返鄉從事保存文化,馬樂從變賣房子到和妻兒分居,他笑稱自己受到祖靈感召而自斷後路。他表示,原住民聚落擁有的資源已經很稀少,如何將有限資源做最有效利用,是族人必須面臨的課題。

仿岩雕集體創作

改建過後的萬山國小,除了展示萬山部落特有的下潛式石板屋外,為了保留史前遺跡萬山岩雕,馬樂也開設青少年文化班,帶領部落青少年仿造岩雕從事集體創作。於是,一根根刻有原民少年族名和日期的岩雕石柱,在教室外頭一字排開。

魯凱族青少年透過集體創作,在閒置校舍空間刻畫岩雕,保存史前文化遺跡。(圖/馬樂提供 文/游婉琪)

除了岩雕創作,為了不讓青少年對部落文化感到陌生,馬樂邀請地方耆老開設族語、認識部落植物、製作石板岩燒料理等課程,讓原本已經荒廢的教室空間再度活化。

位於彰化縣芳苑鄉的新街國小,自民國92年廢校後4年多,成為地方三不管地帶,治安問題讓居民頭痛。彰化縣愛鄰協會理事長梁崇惠觀察,青少年犯罪問 題叢生,中輟生安置場所卻嚴重不足,以彰化縣為例,許多學校管不住的中輟生多半被送往嘉義、苗栗等外縣市慈暉班安置,縣內反而缺乏照顧場所。

在彰化縣教育處和彰化二林監獄促成下,梁崇惠出席縣內中小學校長會議,報告愛鄰協會規劃使用新街國小閒置空間成立「晨陽學園」計畫。將教室改建成為住宿學校,優先收容縣內國中階段輟學生。

梁崇惠表示,起初地方區民對於中輟生進駐感到恐慌,深怕加重治安問題。當32名中輟生進駐後,除了平時的課程訓練,學園也會「藉故」要求學生假日留在學校,進行社區服務工作,改變地方居民對中輟生的觀感。

晨陽學園主任楊期泰表示,過去愛鄰協會輔導中輟生時,經常面臨學生白天表現正常,晚上不回家又跑去做壞事的情形。在晨陽學園內,有7名常駐生活輔導員,全天候照顧32名中輟生。寒暑假也會有來自彰師大及逢甲大學的學生志工,帶領學生們從事各項活動。

優秀生產學合作

中輟生來到學園後,必須先經過生涯發展試探,學園會依照學生興趣,開設捏麵、木工、汽修、園藝等技藝課程。楊期泰表示,技藝課程講師由業界聘用,如果學生在學時表現優秀,畢業後老師們都會直接邀請學生到工廠上班,成為民間的產學合作。

晨陽學園成立至今3年,已有13名中輟生取得畢業證書,楊期泰表示,彰化縣過去中輟生比例全省排名前5,希望能藉由改建廢棄校舍,提供學生穩定的學習環境,讓中輟生的生命有如晨陽般重生。

教育部國教司司長楊昌裕表示,隨著學生人數減少,教育部除了鼓勵學校發展特色,吸引學生就讀外,針對已經整併廢校的學校,如果能保留既有的硬體空間,妥善運用後仍然可保留學校做為地方教育文化中心的功能。

計畫輔導員台北縣雲海國小校長郭進軍表示,學校是公共財,更是許多民眾心中的共同記憶。教育部為了協助閒置校舍與需要場地的單位媒合,經訪視後成立「整併校後校園活化再利用資訊交流平台」,內容包含活化成功案例、待活化校舍資訊等訊息,提供有需求的單位團體上網搜尋。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貓頭鷹老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