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題:2050人類大遷徙
導讀者:貓頭鷹老師
時間:2月15日晚上7點半到9點半
地點:線西關懷中心(彰化縣線西鄉中正路277號)

參考資訊詳見內文

2050人類大遷徙

http://news.chinatimes.com/reading/11051304/112011013100769.html

  • 【作者/羅倫思.史密斯 出版/時報出版】
作者/羅倫思.史密斯 出版/時報出版

作者/羅倫思.史密斯 出版/時報出版

    《新書簡介》

    「對地球上每一個人來說,地理學不是死的學問,已成攸關生死的研究作者史密斯生動描述地球的未來與今日世界最大的挑戰,對地球北端進行縝密、嚴謹的研究,可謂地理學界的明日之星。」

    

    2050年,你在哪裡?

    本書作者羅倫思.史密斯,一開始就提出這個大哉問。

    

    世界人口爆炸、野生物種瀕臨絕種,人類生存的環境每況愈下,從石油到水,資源價格節節高升。我們將留給子孫什麼樣的世界?這不是又一本大談要重視全球暖化的書,相反地,作者從實際訪談以及科學研究數據,要告訴你環境變遷到底如何寫歷史。

    

    羅倫思.史密斯樂觀認為,未來五十年或一百年,人類不滅絕,但發生第三次大遷徙,全面往美國、加拿大、 冰島、格陵蘭(丹麥)、挪威、瑞典、芬蘭與俄國--等環北極海國家移動,這幾個國家因為溫度上升,不僅成為新的農耕地帶,而且也因為水資源與森林的植被, 更適合生物居住。而這些國家也將愈來愈繁榮、強大,政局穩定,而接近赤道的國家將面臨水資源短缺、人口老化、都市擁擠不堪的問題,且因能源價格不斷攀升、 不時遭遇洪水侵襲,國力不斷耗損。史密斯認為上述改變世界的四大因素將使得北半球上半成為宜於人類活動的北方新樂園。這個地區也將是全球最具有策略價值之 處,經濟地位也躍升。

    

    本書最重要的論點指出,根據目前的科學研究,電影明天過後的情節並不發生,溫鹽環流的斷流在百年內不像8200年前一樣突然降臨,造成 地球進入冰河期,比較有可能發生的是,人類未來只要將溫度上升控制在華氏5度以內,那麼北方諸國將成新樂園,未來人類文明將在這些國家興盛,過去是邊陲的 族群如愛斯基摩人,將成為未來文明所繫,丟掉魚叉,改拿公事包,不過一旦超過5度,造成森林死絕、農業衰亡,連這個新樂園也將走入荒蕪。

    

    羅倫思.史密斯以最先進的預測模型和資料分析(包括氣候動力學、天然資源存量、年齡結構和經濟成長預測等)結合地理學與歷史研究。但他呈現給讀者的,不只是統計資料與研究數據,他還花了十五個月的時間到北方勘察,把個人經驗、想法以及訪談融入書中。這些故事加上作者的生動的文筆使本書讀來妙趣橫生,成為難得的科學報導佳作。

    《內容摘錄》

    二○○六年,一個寒冷的四月天。六十五歲的美國商人馬泰爾獵殺了一隻奇特的野獸。馬泰爾身穿厚重連帽外套,抱著來福槍在雪地裡飛奔,與他的印紐特人嚮導庫普坦納一起來到野獸倒下的地方。這裡是班克斯島,位於加拿大北極圈高緯度極寒之地,距美國北方邊界約四千公里。

    馬泰爾來自美國愛達荷州的葛蘭斯渡口,熱衷狩獵大型動物。他為了把一頭北極熊當作戰利品拖回家,已先繳納四萬五千美元取得狩獵許可證。印紐 特嚮導庫普坦納則住在薩克斯港附近的村落。在加拿大極圈,獵捕北極熊是合法的,但必須遵循嚴格的法令。狩獵許可證和嚮導費用就成為薩克斯港以及印紐特人城 鎮的重要收入來源。馬泰爾雖然獲准獵捕北極熊,但他也只能捕獵一頭。然而,倒臥在雪地裡鮮血直流的,並不是北極熊。

    乍看之下,倒地的那頭生物確實很像北極熊,只是塊頭小了點,身高約二百一十公分,一身乳白色的毛,但背部、爪子和鼻子都有棕色斑塊。像貓熊一樣,還有黑眼圈。這頭生物臉扁扁的,駝背,爪子很長。事實上,牠有許多北美灰熊的特徵。

    馬泰爾獵到的這頭熊引起國際的關注。加拿大野生動物保育官員取得屍體,將其DNA樣本送到遺傳基因實驗室分析以驗明正身。結果發現這是一頭混種熊:灰熊父親,北極熊母親。這是野生灰熊和北極熊自然交 配的第一個證據。各大新聞通訊社都以「毛茸茸的混種熊」來形容牠。全球各地的部落客也嘖嘖稱奇,甚至為牠命名:北極灰熊?灰北極熊?不久,一個名叫「拯救 灰北極熊」的網站成立了,販售灰北極熊的相關商品,包括T恤、馬克杯和絨毛玩具等。當然,也有人憤氣填膺,因為已知的唯一生物樣本已被射殺,而馬泰爾就是 那個該死的劊子手,馬泰爾則為自己辯護說:要不是他槍法神準,獵殺那頭生物──不管牠究竟是什麼──世人哪知道這種生物的存在?

    自古以來,生活在 北極圈外圍的灰熊幾乎不曾跑進極圈之內,現在灰熊與北極熊居然結合並且繁衍出下一代,生物學家開始看到愈來愈多這種在早先還被視為奇特的現象。記者迅速聯 想到這種現象可能與氣候變遷有關:這或許是大自然回應全球暖化的一個預告?但像研究北極熊的著名生物學家史特林則認為馬泰爾發現的混種生物只是個別事件, 並不能就此推論出什麼。但到了二○一○年,情況又不一樣了,又有一隻灰北極熊遭到獵殺。檢驗證實這是一隻母灰北極熊的後代。換言之,新的物種正在繁殖。再 過幾十年,我們就可得知馬泰爾獵殺的那頭熊是不是最新的生物指標,代表著我們所居住的這個星球即將出現巨變。

    如果你喜歡觀察自家後院的蟲魚鳥獸,或許注意到:這個世界上的動物、植物、魚類、昆蟲已漸漸往緯度較高或海拔較高的地方遷徙。生物學現發 現從加州的沫蟬到西班牙的蝴蝶,乃至紐西蘭的樹,都有這種現象。到了二○○三年,根據統計,全球所有的動植物分布區每十年皆往兩極移動六公里或往高處爬升 了六公尺。以生物氣候學的循環來看,生物的週期性律動時間,如植物抽芽、開花,或鳥類遷徙、生育等,過去三十年來,每十年就提早了四天以上。

    二○○六年灰北極熊的現身,其實就像二○○五年美國出現有史已來最猛烈的大西洋颶風,或是二○一○年加拿大溫哥華冬季奧運因罕見大雨而取 消,而超級暴雪卻直撲美東沿海地區--這些都可能是氣候變遷搞的鬼。雖然上述事件都是眾人矚目的新聞焦點,若以個別事件來看,卻不能推論出什麼。反之,一 點一滴、長達數十年累積起來的田野調查結果,例如沫蟬或樹木的遷徙,這些雖然不能成為頭條新聞,卻是無比重要,因為瞭解未來的線索就在其中。這將是一股全 球的巨變洪流。這股洪流就是本書的主題。

    思想實驗

    本書探討的是人類的未來。影響未來的因素不少,而氣候變遷只是其中之一,我們也探討其他大趨勢,例如人口、經濟整合和國際法律,此外也將 研究地理與歷史,以瞭解人類社既有的現況,將在未來留下什麼難以抹滅的烙印。我們也將利用最新、最先進的電腦模型來推斷未來的國民生產毛額、溫室氣體 (在大氣中造成溫室效應的氣體,特別是二氧化碳)以及天然資源的供給。我們將全面性審視這些所有的趨勢變化,加以分析比較,找出其交集和相似之處,就可 想像四十年後世界的樣貌。這種想像是具有合理的科學可信依據,有如思想的實驗,讓我們得以合理推測出二○五○年的世界是什麼樣子。

    二○五○年的世界是什麼樣子?人口與權力的分布呢?天然資源呢?哪些國家將成為領頭羊,哪些國家只能瞠乎其後,甚或陷入水深火熱?二○五○年,你將在哪裡?

    在這本書裡,這些問題的答案源自於一個關鍵:地球的北方。在這個新世紀,北半球上半將經歷巨大的轉變,人類在這個地區頻繁活動,這裡的策略 價值也將提升、經濟重要性勝過今日。我將此地--即北緯四十五度以北的陸地與海洋--定義為「新北方」(New North)。目前這個地區分屬八個國家,即美國、加拿大、冰島、格陵蘭(丹麥)、挪威、瑞典、芬蘭與俄國。

    這八個國家圍繞著北極海,形成「環北極海國家」(Northern Rim Countries),簡稱為NORC。本書第二部和第三部(第五章至第十章)將討論這些國家的發展。第一部(第二章至第四章)則將從世界人口發展、經 濟、能源、天然資源、氣候變遷等,對全球文明與生態系統造成衝擊的重要因素來看全球重要趨勢。除了猜想二○五○年的生活情境,這幾章也將探討這個地球是在 什麼樣的急迫壓力之下促成新北方的誕生。

人口統計/2050年世界有多老

http://tw.18dao.net/%E4%BA%BA%E5%8F%A3%E7%B5%B1%E8%A8%88/2050%E5%B9%B4%E4%B8%96%E7%95%8C%E6%9C%89%E5%A4%9A%E8%80%81

  聯合國的統計預測顯示,到2050年,全世界60歲以上的老人數量將占總人口的21%,而在2002年,這一數字僅為10%。

  預計到2050年,世界經濟發達地區的老人總數將由目前的2.36億人增加到3.95億人,占該地區總人口的比例將由目前的20%增加到33%。

  在發達國家中,日本的人口老齡化速度最快:1990年日本的老齡人口比例為12.1%,到2020年,日本的老齡人口預計將進一步上升 為25.5%。從1990年到2020年的30年間,日本的老齡人口將增加13.4%,而美國、德國、法國和英國分別為3.6%、5.9%、5.7%和 2.3%。日本的老齡人口增加速度不僅遙遙領先於其他發達國家,也超過了其本國前30年增加速度的1倍以上。

  據《中國經濟週刊》報導,繼發達國家人口普遍老齡化之後,發展中國家老年人口正在大量增長,經濟欠發達地區的老年人比例將從目前的8% 增加到2050年的19%,且人口年齡結構轉變的速度大大快於發達國家。目前,全球62%的老年人居住在發展中國家,到2025年發展中國家的老年人將超 過全球老年人口的70%。

  儘管發達地區與欠發達地區、各個洲之間存在差異,全球老齡化還是表現出一些共同特點:

  首先,從數量上來看,每10個人中有1個是60歲以上;到了2050年,每5個人中將有1個人年齡超過60歲;而到了2150年,將 有1/3的人超過60歲。其次,從老齡人口自身的結構上看,老齡人口自身的老齡化日趨突出。另外,從性別比例上看,大多數的(55%)老年人是女性,而 在高齡老人中,65%是女性;老齡化地區差異巨大;在歐洲,有1/5的人超過60歲,而在非洲,這個比例僅為1/12。

  在老年人口比例持續增加的同時,發展中國家面臨嚴峻挑戰。

  目前,老年人口撫養率的提高漸漸成為社問題。在2000年到2050年,老年人口撫養率在一些發達國家將翻倍,在欠發達地區將增加兩倍。由於老年人口撫養率增長帶來的社經濟問題將成為一個研究和公眾關注的領域。

  老齡化問題的凸顯,使得各國政府已經不得不正視老齡化帶來的社、經濟問題。中國是老年人大國,應該在社保障體制、退休制度、社福 利設施方面應該做出調整以適應人口老齡化。有人把日本上世紀九十年代的經濟低迷歸因於老齡化的影響,而我國是“未富先老”,相關制度的調整已經迫在眉睫。


2050年亞洲將面臨更嚴重的糧食危機?

整理:陳瑋駿;審校:謝雯凱

根 據聯合國糧農組織(FAO)和世界銀行資助的國際水資源管理研究所(IWMI)的報告指出,在未來40年內,亞洲人口預計將增加15億人口,全球糧產須提 高70%才能在2050年餵飽估計高達91億的全球人口。若暫且不論未來的發展,在另外一份FAO與世界糧食計畫署(WFP)共同發表的「2009年糧食 危機報告」中,即清楚表明目前正發生的糧食短缺問題,在經濟危機推波助瀾下,全球飢餓人口於2009年已達到創紀錄的10億人大關,而其中亞太地區的飢餓 人口就佔了6.42億人。

實際上,許多亞洲國家受限於地理與氣候條件,即便已經開發大量土地作為農耕地,糧食供應仍不能自給自足,必須依賴進口來供給所需。另一方面,世界部 分主要糧食生產國如澳洲、美國、加拿大等國,卻由於近年來的氣候異常、水資源匱乏,以及部分糧食被用來製作生質燃料等因素,影響了糧食供應的產量與穩定 性。這樣一來,糧食價格水漲船高,大大增加貧窮國家的經濟負擔,再加上近兩三年來的經濟危機也導致富國減少對這些窮國的金援,飢餓人口於是驟增。

WFP最近呼籲富國在面對全球經濟危機,仍不要忘了向窮國提供金援,但儘管如此,IWMI總監沙特爾認為,亞洲國家若想有效解決糧食短缺與糧食需求 激增的問題,「必須加強利用現有的資源,現在的灌溉系統很多已有50至70年歷史,已經出現滲漏和蒸發,我們急需新一代系統,這是供應食物給所有人的唯一 方法。」FAO與IWMI的報告中也表示,亞洲各國政府必須加強與科研機構及企業的合作,加快改善現有農業灌溉設施,提升農地種植效率,尋求更現代、更有 效的水資源利用方式與管理土地的方法,如此才能減少對糧食進口的依賴,有效解決糧食問題。

不過,FAO秘書長迪伍夫說:「我們不乏消除飢餓問題的經濟和科技手段,缺少的是徹底根除飢荒的堅強政治決心」,各國政府還須更嚴肅面對糧食問題,就現況加以改善,如此才有機安然渡過未來的糧食危機。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貓頭鷹老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