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瑜婷/臺北報導
為了推動閱讀,教師常挖空心思為書籍設計問題,甚至結合藝術和社會領域教學,整堂課排滿活動,但學生是否有時間停下來思考?全國各縣市教育局處推荐的「閱讀典範教師」教案日前公布,許多教師的教學目標開始「回歸閱讀」,例如,讓學生隨手有喜歡的書、安排空閒時間看書等,減少頻繁的活動,學生反而愛上閱讀。
長期推動閱讀教育的中央大學教授柯華葳指出,許多教師推閱讀,常急切的想讓學生學習新知能,例如反覆做修辭和譬喻的練習,反而扼殺對閱讀的興趣。她認為,應該符合學生需求,才能永續經營,即使每天讀二十分鐘也會有效果。
柯華葳說,不管教學作法或目標應該都要緊扣閱讀,她以一個教案為範例,教師從閱讀情緒、生命教育的書開始,有系統的引導學生閱讀大量名人傳記、少年小說,最後讓學生寫自己的傳記小書。
閱讀最重要是要「教思考」,但教師在帶領時常給標準答案,代替作者告訴學生書本的意義,也剝奪學生說話權利。柯華葳建議,可從分享、討論做起,教師最好能鼓勵學生說出兩種心得或角度﹐學生就能認真理解文意﹐練習思考。 |
留言列表